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3.2.2 排除标准
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(如心、肝、肾功能不全);
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;
妊娠或哺乳期女性;
近期接受过其他形式的康复治疗;
不能完成随访的患者。
3.3 分组方法
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条件的80例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(40例)和对照组(40例)。分组前,研究人员对所有患者进行基线评估,确保两组在性别、年龄、病程、肢体功能障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。
3.4 治疗方法
3.4.1 对照组
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,主要包括:
基础物理治疗:
被动关节活动:每天进行2次,每次15分钟,保持关节的活动范围;
被动肌肉松弛:每天进行2次,每次10分钟,缓解肌肉紧张。
常规肌力训练:
使用阻力带进行肢体肌力训练,每次3组,每组10次;
训练频率为每周5次。
3.4.2 实验组
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,增加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,具体包括:
个体化肌力训练:
根据患者的肌力水平,制定个性化的肌力训练计划;
使用自由重量、阻力带和康复训练器械进行针对性训练;
每次训练3组,每组12次,逐步增加负荷强度。
协调性训练:
采用镜像运动、重复性运动练习和功能性运动训练,提高肢体协调能力;
每次训练2组,每组15分钟。
平衡能力训练:
使用平衡板、平衡球和动态平衡训练器械进行平衡训练;
每次训练2组,每组20分钟,逐步增加训练难度。
功能性活动训练:
通过模拟日常生活活动,如抓握、搬运和步行训练,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;
每次训练3组,每组10次。
3.5 治疗周期
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12周的康复治疗,每周5次,每次60分钟。治疗过程中,研究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进行操作,确保治疗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。
3.6 评估指标
3.6.1 运动功能评估
改良巴氏量表(Fugl-Meyer Assessment, FMA):用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,包括上肢、下肢和整体运动能力。FMA评分范围为0-100分,分数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。
3.6.2 生活质量评估
生活质量问卷(SF-36):用于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,包括身体功能、角色功能、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。SF-36评分范围为0-100分,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。
3.6.3 副作用评估
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,包括但不限于皮肤刺激、关节疼痛和疲劳感。通过患者自述和临床检查进行确认。
3.7 数据收集与管理
所有数据由研究团队统一收集和管理。评估人员经过培训,确保评估的一致性和准确性。使用电子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,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。
3.8 统计分析
采用SPSS 25.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。计量资料采用均数±标准差表示,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;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,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。P < 0.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。
3.9 伦理考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