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政透明度改革与地税局信息公开绩效评估——基于三中全会精神
摘要
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“推进财政制度更加公开透明”,并强调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,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。财政透明度不仅关系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,更是公众监督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基础。地税局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管理与征收单位,其信息公开绩效是衡量财政透明度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。本文在梳理三中全会相关精神的基础上,系统分析我国财政透明度改革的发展路径与目标要求,结合地税局信息公开的实际现状,从政策落实、制度设计、公众参与、平台建设等维度评估其公开绩效,探讨存在的问题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。研究发现,当前地税局信息公开仍存在内容不完整、更新滞后、回应机制不畅等问题,建议从制度层面、技术支撑与监督机制入手,推动财政透明度由“形式公开”走向“实质透明”。
关键词:财政透明度;地税局;信息公开;绩效评估;三中全会
第一章 引言
1.1 研究背景
近年来,随着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,政府透明度作为衡量公共治理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,日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。特别是在反腐倡廉、财政监督、公民参与不断增强的社会环境下,财政信息的公开已成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,要构建公开透明的现代财政制度,为此,政府各部门尤其是地税机构的信息公开实践亟需进行系统评估。
地税部门作为地方财政的直接管理和执行者,其信息公开的广度、深度和时效性直接影响到公众对财政工作的认知与信任。加强对地税局信息公开绩效的研究,有助于发现制度运行中的短板,为财政制度现代化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。
1.2 研究意义
理论意义:推动财政透明度相关理论研究的发展,丰富信息公开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;
现实意义:评估地税局当前信息公开水平,有助于提高公众财政知情权,推动阳光财政建设;
政策意义: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关于“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质量”的要求提供实践路径和操作建议。
1.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
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、政策解读法与案例比较法,辅以部分地市地税局公开数据的定性研究。论文共分为六章,结构如下:
第二章:财政透明度改革的政策演进与制度背景;
第三章:地税局信息公开制度现状与实践特征;
第四章: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;
第五章:问题归因与提升路径;
第六章: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。
第二章 财政透明度改革的政策演进与制度背景
2.1 三中全会财政制度改革的核心要求
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“构建现代财政制度”,明确要推进“财政政策透明化”“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”,这是我国财政改革从“数量主导”向“质量主导”转变的重要标志。具体表现为:
完善财政支出公开机制;
推进税收制度与征收管理公开;
建立健全政府预算、决算公开常态机制;
强化各级财政部门公开工作的法定责任。
2.2 财政透明度的发展路径
我国财政信息公开改革始于2008年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的施行,之后陆续发布《关于推进预算公开的指导意见》(2014)、《“十四五”财政信息化规划》(2021)等文件,逐步推动预算、决算、税收、转移支付、绩效评价等财政核心数据的阳光化。截至目前,信息公开已从“能公开”迈向“要公开”“全面公开”。
2.3 地税局在财政透明度中的角色
地方税务机关不仅是财政收入征管的执行者,也是财政运行信息的“第一手提供者”。其职责涵盖税种设置、税基管理、税款征收、风险监控等内容。因此,地税局的信息公开质量是财政透明度的重要体现,其公开内容主要包括:
税种税率及减免政策;
征管职责及权力清单;
税收收入完成情况;
涉税处罚与行政许可公示;
服务纳税人措施及投诉受理等。
第三章 地税局信息公开制度现状与实践特征
3.1 信息公开制度体系构建
目前,各级地税机关基本建立起信息公开的规章体系,主要包括:
信息主动公开制度;
依申请公开制度;
信息发布协调机制;
保密与例外条款规避机制。
地方地税局普遍依据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及财政部、税务总局等部门规定,设立专门的信息公开栏目,配套实施公开审核、发布与归档机制。
3.2 实际公开内容与方式
大多数地税局已实现信息公开“上网常态化”,官网或政务平台成为主要载体,部分地区还建立政务微信号、移动APP等多渠道平台。常规公开内容包括:办税流程、年度计划、征管动态、纳税服务承诺、政务信箱回复等。
但在“可读性”“专业性”之间存在张力,一些信息公开形式化严重,未能有效满足公众知情与参与需求。
3.3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
内容碎片化:信息发布分散,缺乏系统整合;
标准不统一:不同地区、不同层级地税局公开口径不一致;
更新不及时:部分内容仍停留在过期或未更新状态;
回应机制弱:公众依申请公开后的反馈效率低,部分申请无回复。
第四章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与典型案例分析
4.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
为科学评估地税局信息公开绩效,本文构建五个一级维度、十五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,如下:
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示例
信息公开完整性 财政收入数据是否公开、征收流程是否全程透明
信息公开及时性 信息更新周期是否规范、突发事件是否快速响应
信息可获得性 网站可访问性、搜索功能是否有效、移动端兼容性
公众参与与回应机制 是否设置反馈渠道、依申请公开办理是否规范
制度保障与责任落实 是否设立专门公开机构、是否有责任追溯与问责机制
4.2 典型地区实践分析
以南京、杭州、成都等地为例:
南京地税局:建立“税收数据大脑”,实现智能化可视公开;
杭州地税局:设置“阳光税务”栏目,公布征收动态、纳税信用榜;
成都地税局:推进区县信息统一化发布平台,提高更新同步率。
这些地区在技术平台建设和制度完善方面具有一定代表性,绩效评分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
第五章 问题归因与提升路径
5.1 问题根源分析
制度供给不足,缺乏统一公开标准和法律刚性约束;
技术基础薄弱,信息化建设不均衡;
人员培训与激励机制缺失;
公众监督未充分嵌入公开流程。
5.2 提升策略建议
制度完善:制定地税系统专门的信息公开条例,明确公开目录与责任;
平台升级:整合省市地税平台,推动数据共享、接口统一;
绩效考核:将信息公开纳入干部政绩评价,形成正向激励;
公众参与机制:设立“公众评议”栏目,增强互动性和反馈响应;
宣传与培训:强化干部信息公开意识,推动政策普及和专业化培训。
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
财政透明度是公共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涵,地税局作为政府财政体系的重要节点,其信息公开绩效关系到公众的财政知情权、公平执法与税收信任。本文结合三中全会精神,从制度背景、绩效评估、实践案例等方面深入分析地税局信息公开建设状况,指出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提升空间。
未来,应以制度化、平台化、规范化为方向,推动财政信息从“公开”迈向“透明”、从“可见”迈向“可信”,进而支撑地方财政治理结构的系统优化,为实现财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动能。